1949 年生於香港, 1973台灣國立藝專雕塑科畢業後,赴義大利著名世界雕塑中心卡拉拉 ( Carrara ) 石礦區與國際著名藝術家,如亨利·摩爾( Henry Moore )、野口勇( Isamu Noguchi )及彼得·卡耶拿( PietroCascella) 等人,於亨魯 ( Henraux ) 石雕工作室,從事石雕創作。1977年獲美國雕塑家羅伯•魯辛研究金赴美,1980年美國懷俄明大學雕塑碩士學位。1982年取得荷蘭視覺藝術機構之職業藝術家資格,1984年回台灣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至2016退休。歷經香港、義大利、美國、荷蘭再回到亞洲,豐富的閱歷與吸收多元思潮的審美觀,疊合上早期便確立回歸的東方精神,型塑出富含傳統文化內涵的當代雕塑創作。
黎志文作品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將東方古典元素轉換成當代藝術語彙。其創作取材於大自然,運用自在的刀法呈現出石雕最大的張力。自七〇年代起便建構自身的創作理念,將中國造字六法中之象形文字的抽象意涵,結合古玉之美感經驗,透過西方的推理辯證,求取視覺表現的最大容量。黎志文的創作將六書法則中的象形與會意,延伸至對自然、人、宇宙與生命的關係探討。萃取特質,經藝術手法轉化。純粹的造型美感下,蘊含圓滿、和諧、中庸之道等東方哲學命
黎志文的作品,任誰都會察覺的是,經常都是兩種手法並行。其中之一,是利用單一素材,並從其中導引出生命的變化與生長樣相的手法;另一類則是經由兩種性質相異的事物之組合,激起觀念性或記號論的衝擊之手法。黎志文週期性地往返於兩者之間,經由往返與融合,深化了他的雕刻藝術之整體。此相對性的手法終能並存,並在其背景附加某種意義,因此貫穿黎作品根源的主題,除了「間」的思考之外,並無他物。因為如能立足於「關係」的思維方式,事物所呈顯的就不會是固定的實體,而是經常從某種狀態移行至不同的狀態,不斷變化,具有生命力的統一體。
— 摘自 峰村敏明〈黎志文沉靜的前進〉
藝術的雙元性是中國造型藝術語言的特色,也是黎志文汲汲然在中國原型裡找到的符號,這種在造型藝術乃至於文學上常用的互補或對峙的雙元性,決不是哲學本體論中的陰陽二極論。藝術的雙元性可能是凹凸、明晦、虛實、粗細等一系列在質地、感覺上的排比;也可能是某些抽象概念上的關聯詞,如動與靜、雅與俗、上與下、高與低等;是理念透過感性形象而表現的本質意蘊,也是藝術形是藉以提高其表現性的一種架構模式。
— 摘自 李明明〈表現與呈現之間〉
以道家有無相生的形上學為理念,最初發展出詩意造型,而後又發展出山水造型,突顯大地的自由自在。從雕塑到非雕塑的思維探索,也讓黎志文的作品具有地景藝術的精神。近年的創作中,一件作品結合了許多現成物,每一件現成物都有自己原來作者的主體性,而當他將它們聚集起來,似乎也象徵著這片大地聚集了各種不同的主體性。簡單說,大地是所有不同出身的主體的歸宿。
──摘自 廖仁義〈大地歸人──黎志文的地景雕塑〉
黎志文的素描正是一連串雕塑創作的預想圖。在欣賞這些作品時,必須緊扣雕塑意念來觀看:透過平面來表達的形式內容是什麼?我曾經為文解讀他的素描作品,是一種空間概念的辯證,說明「素描中的黑圓──空間圖形被反轉為實體」。因為在平面視覺中,「觀念辯證一旦延用到空間表現時,意念上的反轉似乎不可避免。因為空間構形並無實體可以挪用,虛實反覆成為可行的思考方向。」
黎志文的素描是一種空間意象的反照。雕塑裡的實體、虛空,以抽象繪畫的語言反轉,形成與實物對照的樣貌,化實為虛、凝虛以實,用黑白構圖演繹這種變化。
— 摘自 江衍籌〈空間意象的反照〉
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雕塑之美 - 黎志文
水的品味
水的品味
1973 畢業於台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
1974~1977 義大利路卡、括切塔、亨魯工作室從事石雕創作
1977~1979 獲美國雕塑家羅伯•魯辛研究金
1980 美國懷俄明大學雕塑碩士學位
1982 取得荷蘭視覺藝術機構之職業藝術家資格
1984 回台灣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
2016 自台北藝術大學退修
【個展】
2021 黎志文個展,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21「水的品味:黎志文雕塑主題個展」,花蓮石雕博物館,台灣
2021「若山:黎志文個展」,潮時藝術,臺北,台灣
2020「上善若水:黎志文戶外雕塑個展」,華梵大學,新北市,台灣
2016「夢・主體」個展,藝境畫廊,臺北,臺灣
2016 雕塑個展,方圓雕塑,臺中,臺灣
2016 紙上作品展,一票票畫廊,臺北,臺灣
2013 雕塑個展,非畫廊,臺北,臺灣
2016「境與象之間」個展,臺北藝境畫廊臺北,臺灣,
2012 紙上作品展,貝瑪畫廊,臺北,臺灣
2012 雕塑個展,方圓雕塑,臺中,臺灣
2011「人與自然」個展,非畫廊,臺北,臺灣
2010 個展,泰郁美學堂,嘉義,臺灣
2008 個展,泰郁美學堂,嘉義,臺灣
2008「紙上雕塑」個展,非畫廊,臺北,臺灣
2005「虛與實」黎志文雕塑個展,現代畫廊,臺中,臺灣
2004 個展,伊通公園,臺北,臺灣
2004 「空間張力」個展,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臺北,臺灣
1999 個展,新竹縣立文化中心,新竹,臺灣
1998 個展,帝門藝術中心,台北、台中,臺灣
1997 個展,臻品畫廊,臺中,臺灣
1994 個展,誠品畫廊,臺北,臺灣
1992 個展,誠品畫廊,臺北,臺灣
1991 個展,當代畫廊,臺中,臺灣
1987 個展,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香港
1986 個展,春之畫廊,臺北,臺灣
1985 個展,名門畫廊,臺中,臺灣
1983 個展,西荷仁畫廊,卑打,荷蘭
1982 個展,德諾貝蘭中心,埃特略,荷蘭
1978 懷俄明大學個展,234畫廊,美國
1977 個展,迪晏畫廊,阿姆斯特丹,荷蘭
【聯展】
2013 臺中藝術博覽會,金典酒店,臺中,臺灣
2012「非形之形」臺灣抽象藝術,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2「感性生產」聯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08國際雕塑展,Aglie,義大利
2005 「亞洲之潛在力」,愛知縣美術館,愛知縣,日本
2003 伊通公園「64種愛的欲言」聯展
1999 「磁性書寫」紙上作品聯展,伊通公園,臺北,臺灣
1999 「形與體」雕塑聯展,新加坡
1998 愚自樂園國際雕塑創作營,桂林,中國
1998 「空間對話」捷運北投站雕塑聯展,臺北,臺灣
1998「藝術小餐車」聯展,富邦藝術基金會,臺北,臺灣
1998 國際雕塑節,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1997 「錯置-鐵、石、木、銅」雕塑聯展,福華沙龍,臺北,臺灣
1997 小型雕塑聯展,誠品畫廊,臺北,臺灣
1997 日本沖繩縣立大學與國立藝術學院教師交流展
1996 現代雕塑五行聯展,玄門藝術中心,臺北,臺灣
1992 中國藝術大展-雕塑聯展,北京,臺灣
1991 「形上與物性之間」,阿普畫廊,高雄,臺灣
1991 夏威夷大學國際袖珍雕塑美國巡迴展,美國
1989 中華民國台灣訊息展,原現代美術館,東京,日本
1989 國立藝術學院教師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1984 現代戶外雕塑聯展,香港
1984 雙人展,德奧架希西畫廊,耶穌,雙人展
1983 雙人展,東爾羅歐西文化中心,魯臣打東,荷蘭
1982 聯展,奧斯打侯,荷蘭
1980 美國懷俄明大學畢業聯展,懷俄明大學美術館,美國
1977 五月沙龍聯展,巴黎,法國
1976 雕塑聯展,彼耶山打,義大利
1976 五月沙龍聯展,巴黎,法國
1974 雕塑聯展,域斯尼亞,義大利
2006 文建會第一屆「公共藝術獎」
1993 文建會主辦「禮運大同篇」石雕國際徵選比賽首獎
1986 台北市立美術館第二屆中華民國雕塑優選
1985 台北市立美術館第一屆中華民國雕塑大獎
荷蘭國家BKR視覺藝術機構
荷蘭Artotheei Breda機構
荷蘭Artotheek The Hague機構
荷蘭Artotheek Assen機構
美國懷俄明大學美術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
日本原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 國立台灣美術館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
台北市福林公園戶外雕塑
台中省立美術館美術公園戶外雕塑
台南市政府台南雕塑公園戶外雕塑
香港賽馬會香港公園戶外雕塑
新竹聯華電子開發研究中心
僑泰建設
大華建設
昇陽建設
潮時藝術 LIN ART PROJECTS
台北市士林區磺溪街25號 | No25, Huangxi St., Shilin Dist., Taipei City 111, Taiwan
Copyright © 2018 LIN ART PROJECTS潮時藝術